叶银:波澜不惊的海阔天空
音乐
音乐 > 音乐资讯 > 正文

叶银:波澜不惊的海阔天空

“这是一个考验歌者现场综合实力和素养的时代,当没有人再去推敲唱片播放出来的每一帧精致,而是需要领略现场表演的酣畅淋漓时,声乐教育艺术所涵盖的知识体系,就成为了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却是海阔天空的蓝海了。”叶银老师说。

在拿到采访提纲的时候,编者曾对这位出生在福建的,80后浙江籍青年声乐教育家,充满憧憬。毕竟,标标致致的南方姑娘,走在20年前北京的大街上,该留下多少悠扬的风景啊!想想那中国音乐学院里的夏日蝉鸣,混着散漫热烈的阳光,照进琴房一角,等待着这位南方姑娘响应的情景,该是多么美好的画面呢……

1.jpg

编者跟叶银老师约定在中央音乐学院的701演播厅接受采访。那天,是中央音乐学院男中音歌唱家赵登营教授的声乐教学公开课,叶银老师作为示范嘉宾,正在为台下的声乐教师们做着示范演唱。朴素的钢琴伴奏,合着叶银老师并不单调的声乐演唱,有着恰到好处的聆听意境。编者想,声乐艺术作为一种音乐表达形式,应该有着很多得天独厚的优越。首先,有歌词,有演绎;其次,人声应该有着人们主观意识的亲近吧,毕竟,再美妙的乐器,再精致的后期和声配器,都不如人声表达来的最为直接;再有,就是歌者常年综合素养累积的理解和诠释,跟听者之间这种美妙的互动吧!是词是语言,又那么灵动美妙;是歌是音乐,又那么贴近心灵,纯洁得一尘不染,却感染着众生心灵;纯粹得超凡脱俗,却媚俗的牵动灵魂。一首歌曲之所以丰富,不仅是作曲家的情感创作,是作词者的抒发表达,更是歌者对音乐作品的综合理解和自身传达。演绎着的是流淌的文化,歌颂着的是深情的灵魂。都说表演是门艺术,编者认为,歌者的演绎并不仅仅代表着艺术表达,更是渗透在内心中的一份豁达。如果没有饱满的理解,谁能把“悲苦、愤怒、苍凉、喜悦、甜蜜”,这些冷冰冰的形容词,“表演”出审美出处呢?!当天,编者听了一整节赵登营教授的专家课,也听了叶银老师实时同步的示范演唱。至此,编者,对于声乐教育的第一个理解关键词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DSC_0152.jpg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一直以来,声乐教学都是一对一的教学形式,没办法具象量化,主要原因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声音优势。每个人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同样的教学方法,在不同的人身上,就要有不同的调整。所以我们声乐教育是绝对的高级私人订制学科。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声音特色,做出最恰当的教学方案,循序渐进。并在长期的训练中,老师要倾其所学的去教,学生要全神贯注的去领会,师生本身投入的精神成本都是非常庞大的。然而,在彼此长期的交流中,声乐教学其实是一种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学习形式。很多声乐教授,都喜欢把自己的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去培养。针对每个孩子的声音特点,挖空心思的去引领学生,熟悉整个发声体系的驾驭方法,并在数十年如一日不停的重复示范中,引导学生形成他自己的发声习惯。说到底,声乐是一种经过长时间科学训练的发声习惯。”叶银老师说道。

“那么,按照您的说法,声乐发声体系是一门科学吗?”编者问。

“当然啦,系统的声乐演唱方法,在每代研习者不停的迭代与前辈不停的研究中,早已得以科学化。比如,我的导师林希教授,师从林俊卿博士,林俊卿博士就是一位专业从事声乐演唱‘咽腔共鸣’研究的科学家。他运用自己精湛的医学技术,以解剖学入手,集声乐学、生理学、音响学、动力学甚至‘气功’等学科融为一体,综合研究,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反复进行实践,最后不仅掌握了意大利正宗的咽音练声方法,而且在理论上还进一步使之系统化,并创立了‘林氏咽音练声体系’这一尖端的边缘科学。”叶银老师回答着

    “字句斟酌,反复推敲”

“当然,有了科学的发声方法,这仅仅是才刚入了声乐学科的大门而已。很多人都说,声乐学科是个下山摘桃子的学科,从小培养小朋友学乐理、教他学乐器固定音高,识谱、节奏……而声乐却是在以这一系列学习为前提后,挑成年变声后音色、形象条件最好的少男少女,去学了唱歌。其他的同学习经历的孩子,想学音乐,只能在其他器乐学科、创作学科、理论学科里做文章。声歌系的学生,都是修炼已久的声乐老师下山摘走的‘桃子’。我每次听到这个说法都会笑一笑。其实不了解声乐的人是很难理解,声乐是个多么难以掌握的学科。挑进来学声乐的孩子们,从少年到成年,所要经历的训练,也许并不是千篇一律,但研习一门看不见摸不着,却要贯彻入身体内部并保持成习惯,其实是特别难的。大部分孩子,从选进声歌系到真正入门掌握发声方法,就要数十年的潜心练习。然而,这仅仅是入门而已。”叶银老师说。

“您的意思是,学会这些还不算会唱歌吗?”编者问

“是的,做一个有能力的声乐演唱者,最起码还要有一定的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不仅要配合谱面每个字的音高,控制好自己的气息、发声位置、音高、音准、谱面强弱音示意,还要读懂字面意思,字句斟酌,反复推敲于音乐之中。声乐之所以美好,在于文字语言和音乐语言的饱满结合,而表达中所要诠释的意境,全凭声乐表演者对于作品、对于文字、对于音乐、对于历史、对于音乐美学的理解程度。所以,学习声乐的学生,要学的东西,可不仅仅是发声方法。声乐学生首先是要学语言的,不管是中文还是意大利文或者其他语言,他们统统都要学,而且他们所学习的语言,跟单纯学语言、学中文学或汉语言文学的学生还不太一样。他们是要学语言美学及语言审美学的。这里所包含着的文学理想、创作意境可不是一般的学术论文能涵盖的。你想过吗,一首歌音乐里可能唱尽的是一个人的一生,那就是人生;一部作品又可能是唱尽一个朝代的盛况,那就是一个时代的庞大。打个比方,比如说黄自先生的作品《玫瑰三愿》看谱子只有5句,却是要唱尽一个近代中国古典少女,对自己一世芳华的心愿。这里面所要涵盖的内心表述,全靠声乐学生常年见识、文化理解的累积。为什么说我国古代,有唱诗的习惯,因为确实太美。但是,这美的背后,需要声乐学科的学生,常年师生之间不停的交流,大量文学作品、历史事件的阅读理解,大量学习演出经验的堆砌及各种音乐美学探究的综合累积。”叶银老师说。

“风情万种,与世无争”

“很多时候,大众评论说艺术表演是一种精神欺骗时,我都会反省自己。是的,我教给学生的都是一些高考、全国联考不会考到的东西,作为应试教育背景中的教育制度,所有的艺术教育都显得有些苍白。这种苍白是我们文化示弱的伤疤,是不可言语的内伤。改革开放以前,我的师辈,刚从文革的牛棚中走出来,在恢复高考制度后,我们这辈80后出生了。那时候的教育,让很多孩子对于内敛要有最深沉也最浅显的理解。老师教育我们要以考试为毕生追求,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所以,我们大众文化认知跟艺术演绎是脱节的。那个年代,并不会接受社会建设需要艺术营养这样的观点,只是简单粗暴的接受了‘基础建设’教育。我上大学的时候,高中同学会以高考分数来嘲笑我们这些艺考生的‘捷径’意识。这是那时我内心并不可示人的内伤。改革开发以后,我国步入‘解放思想’、‘复兴民族’的攻坚阶段,我作为跨世纪一代的大学生,带着使命步入自己的工作岗位。在自己常年的喋喋不休中与学生沟通着的是文化意识的培养,表达的是繁荣富强的意愿。我理解着他们新意识的表达,他们接受着我传统传承的体系方法。看着这些小豆丁,慢慢的走向成熟,我不免有着自己作为新时代声乐教师的理解。或许大众认知会有偏见,而这些偏见给予我们这些教育者带来的思考是朴素的,虽然艺术呈现是风情万种的,而育者的人生也许应该是与世无争的。只倾心于可塑之才,为理解诠释出最卓越的表达。只要把作品诠释得饱满,我们这些从业人背后的艰辛与历练都是追求中的一份内心修炼。多年来,我的很多学生,在全国各大赛事中获奖,去年百度原创音乐库还收录了我学生的作品,今年我学生的作品被收录于央音展演原创歌曲教材。种种奖励是时代进步的成果,份份努力都是关乎成长的营养。生活审美跟艺术造诣的必然联系在于理解层面,我希望我自己不仅经历着成长,更可以见证希望的成长。预期中那风情万种的根系,可以延展出的是五彩斑斓的人生。而育人者与世无争的生活,便是对那些艺术从业继承者最为信任褒奖。”叶银老师说。

整场谈话中,叶银老师始终语气平静,眼神所散发着的均是一份对于热爱的质朴。对于那个系统的发声体系,及那个为了辅助声乐演唱要去学习的更为庞大的文化认知体系,编者无法体会那句“都是些高考不考的东西”的深沉。反思,或许高考对于这些艺考生而言确实有着天然的缺陷,因为他们全神贯注于一项天赋,编者想社会的进步在于经济发展中,各种创造价值的驱动。而人类文明的发展中,不该或缺一些神采奕奕的歌声。毕竟哑然不是进步的象征,而百灵鸟的使命,就应该是在恰当的时刻,唤醒沉睡者的心灵。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