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雪村:“神曲”难成经典 该变现就变现

2012年05月11日 14:38
来源:百度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雪村

从雪村(微博)、杨臣刚(微博),到后来的慕容晓晓(微博),凤凰传奇(微博)……网络歌手算是“一曲成名”神话创造者的主力军。因为低门槛、高数量的竞争模式,新的“神曲”上场,就意味“前浪死在沙滩上”。但即使红了,他们也大多游走于圈子边缘,得到了追捧,但得不到认同。“本质上来说,很多网络歌曲不能算是作品,只能说是产品,像是流水线下出来的东西,在这里面,很难诞生经典”。最早挖掘出雪村、杨臣刚的十三月唱片老总卢中强(微博)认为,网络歌手应该做的,就是好好抓住机会,“该变现的变现,之后的之后再说”。本报记者沈参 长沙报道

说雪村是网络音乐第一人并不为过。他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曾风靡一时,“翠花,上酸菜”也成为当年最流行的问候语。

和雪村的采访约在下午。采访几次被打断,他不断道歉,说自己在准备拍电影。雪村说,现在重心在往电影上走,“电影现在的市场比较好,之前也拍过一些,有点经验”。

回忆起当年的爆红,雪村说,有点“莫名其妙”,“像是摔了一跟头,捡了一袋钱”。

一开始创作就放弃“情情爱爱”

与那些一心想玩音乐的“北漂”青年不同,雪村是个“混江湖”的人,当过记者,开过广告公司,混过十多个行业,“那时候没有选择,一个从校园里刚出来的人,对社会不太了解,学的东西并不一定有用,但你总得去找一个在社会上立足的、适合你养家糊口的位置”。

玩音乐之前,他跟朋友合伙,开一家网络公司,在电子报上买版面,然后分成块让别人投广告。雪村有点不适应,拉不来广告,一度觉得自己“要完蛋了”。后来有朋友把他拉进一家音乐公司,让他来试试,不是歌手,是词曲创作人,“600块一个月”。

《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创作于1995年。有过“混江湖”的经历,他一开始就放弃了当时流行的“情情爱爱”,“谈对象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人还单着呢,所以说点社会上的事,好玩的,大家都能懂”。

但这首大家都懂的歌,等了7年才真正得到认可,“没有人看得上我,没有人愿意为我投资,这方面还有垄断,我没有这个路子”。

出差演出,到哪都有人请吃饭

雪村一直相信这歌会火,但他不知道会是那样的途径。2001年,有网友将《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做成Flash放到网上,瞬间引起轰动,“我有做过统计,一天就有76个关于《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版本出现”。一夜之间,雪村那张长得有点像赵本山的脸就在网络和电视上混了个眼熟。

卢中强也回忆说,“饭桌上,在家,会上,都会有人推荐说,那首歌挺有意思的,然后大家就拿出电脑,虽然那会网速很差,但都看得乐呵呵”。

“我是莫名其妙红的,完全不自知。头一天还不知道下顿饭在哪吃呢,第二天就有无数个电话过来说请你吃饭,咱们来谈谈”。然后是上节目,出差,演出,去哪都有人请吃饭,“什么鲍鱼、鱼翅,我没吃过的一下子都吃到了,觉得出名挺好,一出名好多人请你吃饭”。收到第一笔钱的时候,雪村买了第一辆车,“我记得特别清楚,是宝来,北京当时只有6个名额,我是其中一个,花了23万9600元”。

这种经历,雪村说,现在都觉得有点像做梦一般,“没法形容,凡是经历过这些东西的人会理解这种感受,但是没经历过的永远不知道那种滋味是什么”。

对话

迎合舆论的歌,红的只是“传唱”

潇湘晨报:有人说你是网络歌手开山鼻祖?

雪村:应该算吧,但我是“被开山”的,我不是主动选择用网络来推广,是在别人的助力下和科技的发展下莫名其妙地“开”了这样一座山。

潇湘晨报:骤然成名,给你带来哪些变化?

雪村:最大的改变就是生活能够好一点,不再骑着自行车满北京转悠,跟别人谈回扣,从中东形势绕到300块钱一条广告,然后被人甩脸子。

潇湘晨报:其他方面呢?

雪村:会发现你原来的朋友一夜之间全没了,你进入另一个圈子,全部都变了。

潇湘晨报:为什么会这样?

雪村:一个可能是原来的朋友觉得你现在成名了,大家地位不平等了,可能人都有自尊吧,就不愿意联系了。另一个是一出名很多人会往你身上靠,你没见过,你会想去接触这些,好像圈子突然来了一个大清洗。

潇湘晨报:有自己的原因吗?

雪村:有,那时候有点迷失,会想尽快进入另一个圈子。可能真正成功的人,在这样的事情发生时能保持自己的原则,很可惜当时我没有。

潇湘晨报:当时很多传统唱片公司的人会觉得你们搅乱了市场?

雪村:如果单从听众的角度来说,就不会在意那么多。其实所谓传统的唱片市场,就是他们有些垄断性的收费范围,一块饼就这么大,别人抢的话就得少吃一块,譬如宣传这块,我们相当于是自发的,单干了,他们就会有损失。说白了,就是利益问题。

潇湘晨报:另外一些争议是,可能大家会觉得网络歌曲俗气?

雪村:我在很多场合都说,我很喜欢一些歌,像“我爱人民币”,它很实在,没有功利目的,写一写老百姓的心声,我觉得很好,既然你写不出来,就不应该阻止别人去写,你的东西再卖,老百姓不爱听,为什么评论别人?但现在确实有一些网络歌手一直在迎合一些舆论或话题,我觉得那红不了,红的只是“传唱”,不是歌曲本身。那些大红大紫的网络歌手,从爱好转为职业的那些人,应该都有他们自己的特色。

潇湘晨报:后来沉寂下来,会不会失落?

雪村:不会,音乐上一直在创作,但肯定不会像现在那些网络歌手那样暴露直接。还有很多演出,也在拍电影。现在艺人的钱好挣多了,装模作样一下,大家就会掏钱了,我就不会陷在那种所谓名气的泡沫里。

 特写

“天时地利人和,不可能时时撞上”

后来雪村还是有写歌出专辑,但他也说,要达到当初的影响不太可能,“有年代的因素也有自身的因素。天时地利人和,总不可能时时都让你撞上”。

在卢中强看来,其中一部分因素,是当时“音乐唱片赚不了钱”,“你好好做一些相对比较精良的东西,但得不到相应的回报,而这样一些网络歌曲,门槛低,制作成本不高,收效快,所以会大量产生”。

爆红之后总是会有争议。网络下载作为全新的音乐载体,引来传统唱片业老总的集体炮轰,认为他们扰乱了唱片市场。最初出名的雪村无疑也成为众矢之的,还打过一场官司。对此,雪村至今也不愿多谈,“有的人看你出名了,会想法踩着你上去。在这个圈里混,总需要几个垫背的”。

时至今日,当年红得发紫的一批歌手都转变了方向:庞龙(微博)现在是沈阳音乐学院终身教授,新派草原歌手韩雷就是他的学生。唐磊(微博)因《丁香花》成名后,辞掉了在深圳自来水厂的工作,靠跟朋友合股做生意以及一些商业演出维持自由做音乐的状态;杨臣刚后来写了新歌《老公老婆》但反响不大,与经纪公司的矛盾又让他被“雪藏”5年,直到2011年他才以摇滚歌手的身份出现在草莓音乐节。

可惜的是,“低俗”、“炒作”的标签并没有消失。在百度输入“网络歌手”四字,跳转的新闻多是“XX用实力证明不是网络歌手”、“XX为网络歌手正名”之类。转型或并入传统唱片的阵营,似乎成了他们不多的选择。

 [业界声音]

卢中强:能变现就赶紧

当年,《两只蝴蝶》连续6个月彩铃销量榜第一,累积下载超过一亿次,成为华语乐坛有史以来最赚钱的歌曲。现在,网络歌手也逐渐形成派势。慕容晓晓接棒出现,川子(微博)、邵夷贝等通过豆瓣网走红的民谣歌手也开始冒头,也有如凤凰传奇一样有传统唱片公司却依靠网络走红的。

潇湘晨报:怎么定义网络歌手?

卢中强:我觉得网络歌手是一种渠道性的称呼,意味着他们是用网络来传播他们的音乐,而不是传统歌手那种路线,但好像现在网络歌手已经变成了低端音乐的一个代名词,这里面是有误区的。

潇湘晨报:那网络歌曲有没有共同点?

卢中强:有的,你可以去总结那些火的歌,除了一两首特例,都是情歌。第二,歌词特别像顺口溜,第三,编曲也非常雷同,音色也非常老套。我听过的这么多歌基本上都可以用这三点概括,它是模式化的、批量生产的一种音乐产品。

潇湘晨报:所以他们好像也面临一个困境,就是你说的被看做低端音乐?

卢中强:没有必要去获得主流或者业内人士的肯定。这些人的肯定给不了你们什么东西,唱好自己的歌就行了。

潇湘晨报:那网络歌曲就不能诞生经典吗?

卢中强:我觉得很难,经典的还是从传统歌手那里诞生。在泛意义的网络歌手里,基本上诞生不了经典。

潇湘晨报:为什么?

卢中强:因为网络歌曲本身是没有行业细分的,一人包干。而一个好的音乐能做出来,无论是编曲还是制作都要很完善,能把你的作品呈现得更加丰满,这需要一个行业存在细分才能做得到,不是说靠一个人自己编曲自己写歌然后投到互联网靠天收就能得到。

潇湘晨报:那你觉得网络歌曲最需要弥补的是什么?

卢中强:音乐最牛逼的一点就在于它的辨识度,这是目前他们最欠缺的。

潇湘晨报:网络歌手往往是一曲歌手?

卢中强:因为竞争大,现在很多公司都在开发这样的歌曲,低门槛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大量的这样的歌在产生,所以能不能红,很大程度要看运气,本来就是低概率事件,你要想再重复辉煌,那概率就更低了。总得给别人让让路。

潇湘晨报:那他们需要如何来调整落差?

卢中强:其实短时间内他们的生计是不用发愁的,中国有这么大的一个演出体系,包括夜场,包括各种商演、活动,你像慕容晓晓,她凭着一首歌,一年大概能有300场的演出,网络歌手面对的人群基数很大,完全不会没市场。

潇湘晨报:一个网络歌手如果想继续发展,你有什么建议?

卢中强:能变现就赶紧变现,不要纠结于传统唱片或者说意见领袖,找一个好的经纪人,瞄准你的渠道在哪,踏踏实实地唱歌,挣点钱,然后再去实现你的梦想。

 开诚布公

无论是网络上还是在天桥下,我们都能感受到有一些梦想正在酝酿发酵。成名的机会虽然万之其一,但总不乏那些如飞蛾般的冲动。即便如旭日阳刚这样幸运成名,或者安又琪(微博)这样曾经一时辉煌,都难免在一曲成名之后,陷入到迷茫,沉寂与焦灼之中。

但无论你如何评价他们成名的偶然性,都无法回避这样的事实:“一曲成名”,的确是一种简单廉价、方便快捷的圆梦之路。正如卢中强所说,“当时主流唱片公司整天想着要做小资,要做高端,其实是跟市场不对接,是不落地的,这也就注定了草根的东西大行其道”。

标签:雪村 神曲 网络歌手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