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艺术家的楷模 普通人的良心

2011年07月05日 14:52
来源:凤凰网音乐 作者:韩晓波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一、 叶落归根

四月底,全世界的音乐界都在谈论一件事,那就是姆斯季斯拉夫•罗斯特罗波维奇的逝世。各大通讯社、有影响的电视台和报社,都以重磅报道来纪念他,包括中国的新浪网都在首页上开专题。这在古典音乐圈内是罕见的,笔者记忆中只有1989年卡拉扬逝世和1990年伯恩斯坦逝世时才有这样的规格。这十几年来逝世的音乐巨匠很多,像指挥家索尔蒂、卡洛斯•克莱伯和西诺波里,钢琴家肯普夫、李赫特和米开朗杰利,等等,但都没有达到罗斯特罗波维奇这样对圈内和圈外都影响巨大的地步。

这位本世纪公认的继卡萨尔斯之后最伟大的大提琴家,最终实现了叶落归根——死在他的祖国俄罗斯,死在曾把他开除了国籍又最终恢复国籍的地方——莫斯科,并且埋葬在先于他一星期去世的叶利钦之墓附近——他曾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给了叶利钦极大的支持。叶利钦的继任者普京总统,对这位俄罗斯国宝级大师也是同样的敬重。在今年3月27日的大师80寿辰庆典上,普京总统亲自搀扶着已经进入癌症晚期的大师步入庆典现场,这是一个令许多观看过电视转播的人们唏嘘不已的场景。

这位大提琴家生前受誉无数。他是大英帝国的荣誉骑士勋章、法国文化与艺术十字勋章、希腊凤凰勋章和联邦德国优异服务大十字勋章的获得者。1987年他从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手里接过象征美国民间最高级别的总统自由勋章,1992年获得美国对艺术界人士最高级别奖励的肯尼迪勋章。以上所获,均是他在被前苏联开除国籍后在西方游历时所获,也许会给人一种在国内不受待见的误解,其实,他在前苏联和后来的俄罗斯获得的荣誉更多,在前苏联时期,他获得过最高荣誉列宁勋章,还有1951年的斯大林奖章、1956年的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等等,在后来的俄罗斯,则获得过1993年的俄罗斯自由战士勋章。此外他还在全球各地超过30所大学拥有荣誉博士学位和名誉教授席位,包括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牛津、剑桥、乔治城、特拉维夫大学,以及科蒂斯音乐学院等。

二、杰出的艺术成就

罗斯特罗波维奇经常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斯拉瓦”,在音乐爱好者圈内,人们更喜欢用这个简洁的昵称。

至于斯拉瓦到底有多伟大?这个问题不太好向圈外人士说清楚,但可以打一个比喻。华人引以为骄傲的大提琴家马友友,现在正是如日中天,而在台球界,“神童”丁俊晖也是极具人气。那么,可以做这样的类比:马友友较之于斯拉瓦,就如同丁俊晖较之于奥沙利文,才华相当而伟大不足,是“明星”与“大师”的区别。

斯拉瓦最重要的艺术成就,是极大地扩充了大提琴的演奏曲目。音乐是一种“生发艺术”,即需要进行二度创作甚至三度创作的艺术。作曲家写在纸上的乐谱,并不就是音乐本身,必须经过演奏家的演奏,才能将其艺术表现力传达给受众。事实上,每年每月,世界上有无数的作曲家写出无数的作品,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有机会得到演奏家的水平诠释;更小的一部分,有可能成为演奏家的保留曲目;更有极小的一部分,才有可能成为音乐史上的经典曲目。斯拉瓦就是通过自己的演奏,把诸多现代作曲家们的大提琴作品,确立成了经典曲目。其中特别突出的,是苏俄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和英国作曲家布里顿的作品,他们都把自己的大提琴曲,题献给斯拉瓦,并由他进行世界首演。

若论起来,肖斯塔科维奇是斯拉瓦的老师,普罗科菲耶夫甚至还是“师大爷”。在音乐史上,学生把作品题献给老师的屡见不鲜,而老师反过来把作品题献给自己的学生,则极为罕见。“题献”这件事,在音乐史上大多是地位低的人给地位高的人题献,比如贝多芬将交响曲题献给拿破仑、将室内乐题献给自己的资助人李希诺夫斯基公爵,柴科夫斯基将钢琴协奏曲题献给自己的老师安东和尼古拉•鲁宾斯坦兄弟等等,都是“下对上”的。但肖斯塔科维奇和普罗科菲耶夫就是“上对下”的,唯一的原因,就是因为斯拉瓦实在太优秀了,优秀到作曲家们认为只有他才能把自己的作品演绎成自己心目中的样子!除去这三位人们比较熟悉的作曲家以外,卡巴列夫斯基、米亚科夫斯基、卢托斯拉夫斯基、坎切利、施尼特凯、蒂迪厄(Dutilleux)、潘德列茨基、帕特等一系列现代作曲家,都有作品题献给他。斯拉瓦可能是二十世纪的器乐演奏家中接受作曲家题献最多的一位了。

三、鲜明的艺术风格

除了扩充现代作品,罗斯特罗波维奇更为公众所熟悉的,还是在演绎传统的经典曲目方面。比如维瓦尔蒂和塔蒂尼的大提琴协奏曲,巴赫的六套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几首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柴科夫斯基的罗可可主题变奏曲、舒曼、圣-桑和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唐•吉诃德》……等等,都是千锤百炼的不朽录音。笔者在此仅举两例,见证一下这位伟大艺术家的鲜明艺术风格。

一个是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简称“巴赫大无”)。这套作品的手稿是被另一位大提琴巨匠卡萨尔斯在一家古旧书店里发现的,随后投入12年进行深入钻研,后来成为所有大提琴家必演的曲目,相当于大提琴文库中的《圣经》。各位大提琴家都有独具特色的演奏版本传世,风格各异,令人目不暇接。像卡萨尔斯的端庄智慧、富尼叶的激情四溢、斯塔科的洁静雅致、马友友的空灵飘逸……都拥有无数的偏爱者。而罗斯特罗波维奇的演奏,与所有人都不相类似,是一种浓得化不开的强烈深情,有的段落,仿佛要把全世界海洋里的苦水都由一人喝下,有时又像是背负着整个俄罗斯大地上的高山与巨石蹒跚前行。他的音色像大块的琥珀一样,深厚而又透明,深不见底,厚无边际,透明则无一点气泡和渣滓;幅度又大又深而且变化多端的揉弦,经常能让人不用看、只需听,一耳朵就足可以判断出“这是斯拉瓦,没错!”

另一个就是脍炙人口的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这部协奏曲在所有同类体裁作品当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老大地位,版本繁多难以计数,仅是罗斯特罗波维奇自己,就公开出版过至少4种录音。其中最为杰出的,当属1963年与卡拉扬棒下的柏林爱乐乐团合作的版本。在这个录音中,大提琴家与乐队、指挥都进入了巅峰状态,那种气势、那种激情,你来我往,各不相让,让人听了,是毫不夸张的三月不知肉味。在第一乐章展开部结束时的高潮段落,斯拉瓦奏出一段极快速而极精准的半音阶上行后,卡拉扬的乐队马上以震耳欲聋的全奏展示那最为煽情动人的副部主题,一般的独奏家,要等这一主题乐句完成后再进入,用独奏大提琴再奏这个主题,但罗斯特罗波维奇不,他不等乐队“话音落地”,立即提前半拍勇猛插入,这一下赢得了令人过耳难忘的极强艺术感染力,因为这样就把大提琴那种深刻内省的音色与前边乐队辉煌灿烂的效果极其鲜明地放在一起对比了,既加强了有机的联系,又造成了强烈的感情冲突,这是斯拉瓦的一绝。再如第三乐章接近结尾处,那大提琴与首席小提琴形成了迷人的二重奏,仿佛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夜来幽梦忽还乡”,看到等待他多年的昔日爱人还在那里执著守候,“小轩窗,正梳妆”,一时间百感交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不知从何说起……这种感觉,我猜想也许老罗读过苏东坡的千古名句?抑或是被逐出祖国后自己心生此感?总之,在这里,语言是笨拙无能的,和音乐没法相比。

除了大提琴,罗斯特罗波维奇还是杰出的指挥家和优秀的钢琴家。他早在国内时期就开始指挥莫斯科大剧院,流亡西方期间,更是将美国的华盛顿国民交响乐团,由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乐团,培养成世界一流的著名演奏团体。而在钢琴方面,他更乐于为自己的爱妻、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维什妮甫斯卡娅弹伴奏,夫妻二人合作留下过很多演唱会录音。

四、伟大的人格魅力

除了音乐艺术,罗斯特罗波维奇还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人道主义者,以其伟大的人格魅力著称于世。而且,由于卡萨尔斯也是著名的人道主义者、坚强的反法西斯战士(坚决反对希特勒纳粹、反对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的统治,曾发誓佛朗哥一天不下台,自己就坚决不回祖国西班牙,一直坚持到以97岁高龄死在波多黎各),所以有人说,是不是大提琴这种乐器有什么魔力,容易使人变成这种社会责任感特别强的人?不过有一点不同的是,卡萨尔斯一生艳遇无数(极似他的西班牙同胞毕加索),而罗斯特罗波维奇从学生时代直到去世,只与维什妮甫斯卡娅相濡以沫,生死相依。

在斯拉瓦刚刚步入中年、才华正在鼎盛之时,前苏联正处在极左思潮严重的时期,特别是发生了错批作家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的作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事件,这一事件牵连到了前苏联一大批优秀的知识界和文艺界人士。1970年10月31日,罗斯特罗波维奇给《真理报》写了一封公开信,公开为索尔仁尼琴鸣不平,从而得罪了当局。他被莫斯科大剧院禁演,禁止出国演出,也不允许指挥乐团。1974年,他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使用有效期两年的旅行签证逃离苏联前往巴黎,后定居美国。1978年,罗氏夫妇双双被剥夺苏联国籍,直至1990年,他们终于被恢复了俄罗斯国籍。

1991年8月,前苏联发生军人政变,软禁了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也处于危险之中。罗斯特罗波维奇闻讯后给妻子留下遗书,只身一人飞到莫斯科,参加民众游行,反对政变,并冒着生命危险,在前苏联克格勃总部捷尔任斯基广场上举行露天声援音乐会。

罗斯特罗波维奇在晚年回忆往事时提到:“我做过的最优秀的事迹并不是音乐,而是那封给《真理报》的信。从那以后我就问心无愧了。”

[责任编辑:陶颂] 标签:艺术家 普通人 楷模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