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帕瓦罗蒂,一个跨民族文化符号

2011年07月05日 14:53
来源:凤凰网音乐 作者:韩晓波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昨天,一个为全世界所敬仰的艺术家,永远地停止了他的歌唱事业。从今往后,我们若再想聆听卢恰诺•帕瓦罗蒂那如同金刚石一样明亮晶莹而又坚实硬朗的“高音C”,便只能去寻找他留下的唱片了。

当今世界上伟大的歌唱家很多。也许评选“三大男高音”的做法在艺术上不算是一种严谨的行为;也许帕瓦罗蒂在歌剧舞台上没有他的同侪多明戈那么宽广的戏路和不凡的气度;也许他不如他的另一位同侪卡拉雷斯在塑造歌剧人物形象时那么生动和细腻;但他终究还是凭着独特的明亮音色,成为了其中的佼佼者,人称“高音C之王”。这种明亮的音色好到什么程度呢——假如他和一万个歌唱家同时唱一首歌,你只要是一个听觉正常的人,就能一下子从那一万条好嗓子当中,轻而易举地分辨出那最光辉灿烂的一个!

中国人民是有着一个“帕瓦罗蒂情结”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当一个身高1米90,体重三百多斤的、胡子拉碴的大胖子,初次登上人民大会堂的舞台时,刚刚享受改革开放之幸的中国人,几乎不敢相信那种金刚石般的灿烂声音就是从这堆胖肉里边发出来的。随着开放的一步步深入,那些爱好声乐艺术的中国人,也越来越了解这个不同凡响的胖子,知道了他越来越多的奇闻逸事,聆听了他越来越多的歌剧、演唱会(虽然听过现场的人是少数,多数是通过CD和DVD),直到“三大男高音”在紫禁城实行了他们的第N次联手,才有人开始半诟病、半惋惜地说:“帕瓦罗蒂老啦,没法跟当年相比了。”那个时候,也许谁都不知道癌细胞开始在胖子的体内潜滋暗长。如今,癌细胞夺去了帕瓦罗蒂的生命,中国人民的“帕瓦罗蒂情结”很自然地有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在当代音乐家当中,71岁的寿命只是一个中等偏短的水平。帕瓦罗蒂的生命终止于此,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他的超大体重给身体造成的沉重负担,但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却不能不让我们警醒:

在商业轴心社会中,艺术演出活动过分地集中于极少数名气最大的超级明星,一方面使得这些超级明星不堪重负,艺术水平过早地走下坡路,终于危害健康,另一方面还使得数量大得多的、水平不比超级明星差多少的那些实力艺术家失去了演出的机会,还有一方面就是造成公众的艺术鉴赏力下降,流于追星。有资料显示:早在1989年,帕瓦罗蒂的演唱会就排到了1993年。他在全世界各个城市马不停蹄地奔波,每年至少演上50—60场。由于和各个歌剧院签了合约,不得不疲于奔命。常常是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演出刚刚结束,他就立刻飞到意大利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因为忙于“赶场”,他在演出时曾好几次出现在高音区唱破的情况。大师的去世,应该说给这种文化体制敲响了警钟。

帕瓦罗蒂与以往的那些伟大的意大利美声歌唱家们最大的不同之处,实际上在于他的成名和走红,正赶上了一个电子传媒空前发展的特殊时代。我们翻开一本大指挥家托斯卡尼尼的回忆录《音乐是不会死亡的》,可以看到,这位指挥家在漫长的艺术生涯当中,每每演出歌剧,都会提及大量的、他那个时代的杰出歌唱家。那些名字,对我们普通大众来说,是相当陌生的。即使晚近一些的,如卡鲁索、夏里亚平、吉里、麦尔乔、斯台方诺这类人物,恐怕也只是在音乐爱好者的圈子之内才为人所熟悉。只有以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等人为代表的当代歌唱家——尽管这几位的歌唱水平也许并不比他们的前辈更高——才能取得如今这种万众景仰、妇孺皆知的知名度。之所以能这样,电子媒体——电唱机、录音机、密纹唱片、CD、DVD、SACD、MP3、MP4、广播、电视、互联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电子传媒在这里成了一种万能的介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方面它加速了艺术的商业化,但同时它把地球“变小”,使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的大融合都成为不可逆转的大势,而帕瓦罗蒂们在其中,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跨越了民族、种族、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分岐的超级文化符号。意大利美声早已远远超出它的原产地意大利,不再是“文化土特产”,甚至也不是仅为欧洲人和北美人所欣赏的艺术,而是从北起格陵兰、南到合恩角、东起扶桑国、西到中途岛的全人类共同享受的审美财富。

帕瓦罗蒂死了,但这种超级文化符号还在。艺术家就这样得到了永生。

[责任编辑:陶颂] 标签:帕瓦罗 民族文化 符号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