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帕尔曼给中国带来什么?

2011年07月05日 14:56
来源:凤凰网音乐 作者:韩晓波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今天晚上,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小提琴大师伊扎克•帕尔曼(Itzhak Perlman),就要在人民大会堂演奏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场举国瞩目的音乐会,在我国音乐界和爱好音乐的人们当中,已是一个长久议论的话题。帕尔曼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也是一个以人格力量征服公众的形象——顽强、旺盛、不屈服于命运,脸上永远挂着和蔼大度的微笑,是一种生命力的象征。

帕尔曼是一面旗帜

著名音乐评论家阿诺德•爱因斯坦(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远房亲戚),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提起克莱斯勒,人们想到的是甜美的愉快;提起海菲茨,是完美无瑕和无懈可击;提起米尔斯坦,是高贵典雅和从容不迫;提起帕尔曼,是誉满天下和众望所归。”与上述老一辈小提琴大师比起来,帕尔曼算是个小字辈,因此在六十年代,拥有“小提琴王子”的美誉。“誉满天下,众望所归”八个字,用在他的身上实在是再贴切不过了。他是二战之后成名的小提琴家中最富有社会感召力的一位,现在的人们,一想到小提琴,肯定首先想到的是帕尔曼。

人们一般都知道,帕尔曼小时候因患小儿麻痹症,终生无法站立,只能坐着演奏。小提琴本身已是一种非常难学的艺术,正常人非有超凡天才都难以得其精要,更何况一个残疾人。但是帕尔曼用自己的成就昭示世人:天生我才必有用,身体某些部分的残疾不足以成为平庸的理由。他和那位患重症肌无力不能说话不能写字的科学家霍金一样,都是人类罕见的残疾精英。

帕尔曼这次来中国,是他第二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上一次是在1993年底,他跟随访华的以色列爱乐乐团,在北京上海举行了两场演出,由印度指挥家梅塔指挥,演奏的是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地点也在人民大会堂。那一次笔者有幸观看了演出。当时,央视主持人敬一丹女士正在我编辑的版面上开着一个专栏,她也去看了演出,而且观察得很细致,回来以后立即给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不用搀扶》,她写道:

“一曲终了,掌声响起,帕尔曼架起双拐,试图从椅子上站起来谢幕。但是,他没能站起来。

调整了一下姿势,他再次用力撑起双拐,又失败了。

又试了一次,还是没有成功。

帕尔曼笑了笑,轻轻地摇了摇头,喘一喘气,定一定神,再试。

这回他成功了!台下一直持续着的掌声比前边更加热烈。

……

帕尔曼他不用搀扶。说到这个‘扶’字,让我想到了那么多的词——扶助、扶养、扶贫、扶危济困……现实生活中有那么多的‘扶’,那么多人等着‘扶’。帕尔曼这种‘不用搀扶’的精神,是不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一番呢?”

9年过去了,帕尔曼的年龄更大了,体重又增加了,演出结束,要架着双拐站起来,需要更强的臂力,不知今晚的他需要努力几次才能成功地站起来。但是我想,帕尔曼仍将是那种“不用搀扶”的气势,这是不会改变的。

这种气势,是一面旗帜,是帕尔曼摇着轮椅远涉重洋带给我们的最宝贵的一份礼物。

帕尔曼是一副催化剂

帕尔曼热爱生活,积极向上,以其充沛的精力和无比的热情,经常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这在艺术界是非常著名的。怪才指挥家安德烈•普列文业余喜欢玩爵士乐,帕尔曼积极捧场,由普列文弹钢琴、他自己拉小提琴,另与三位美国著名的爵士乐明星一起,录制了《一阵微风》等爵士乐唱片,市场上非常走俏。意大利指挥家西诺波里录制普契尼歌剧《托斯卡》,里边有个小配角是狱卒,是个男中音,帕尔曼也去反串演唱,唱得很不错,根本听不出是业余的。斯皮尔伯格拍电影《辛德勒名单》,里边有段著名的小提琴演奏段落,那也出自帕尔曼之手。至于经常性地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辅导青少年,为慈善事业募捐,等等诸如此类的活动,就更不在话下了。

可以这样说,哪里有了帕尔曼,哪里就显示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哪里的人们就变得风趣、乐观、开放、积极,干起自己的事业来就显得很有劲儿。

帕尔曼这次与9年前不同,那一次给他担任协奏的是世界一流的以色列爱乐乐团,而这次,却是在世界音乐之林中尚属名不见经传的中国爱乐乐团。中国爱乐乐团成立时间不长,进步很快,是目前国内唯一有完整的音乐季演出计划的演奏团体,也敢于向一些大部头、高难度的曲目发起挑战了。帕尔曼的到来并与之合作,对“中国爱乐”来说不啻为一针强心剂或是一副催化剂,对于提高乐团的整体演奏水平,提高演奏员的敬业精神的士气,提高乐团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无疑将产生难以估量的作用。“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中国的音乐演奏团体要想提高水平,与这种世界顶尖高手过招,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帕尔曼前些天还在北京上海两地举办了一个大师班,为期20天,给中国学生讲学。参加这个班的学生都是经过选拔的,来自世界各地,并非只来自中国,共有63名。另外,还专门征收了三名有残疾的优秀学生,其中最小的一位只有五岁,是一个失明的小姑娘。帕尔曼的大师班完全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严肃和紧张,而是在一种非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传授真知灼见的,学生们几乎是在边玩边吃。有个学生甚至问帕尔曼夫人:“午饭到哪里去吃?”帕尔曼夫人高兴地表示:“这说明他们把这里当成他们的家了。”

如果像帕尔曼这样的音乐大师能够多到中国来,中国的音乐环境将有巨大的变化,严肃音乐的社会影响力将得到巨大加强。

帕尔曼是一面镜子

中国到底有多少孩子在学习小提琴?恐怕没人能统计出来。然而,是不是学琴的孩子都热爱音乐?这是一个要打巨大问号的事情。

帕尔曼的经历再明显不过地告诉我们,如果不是发自内心地对音乐热爱,那么像他那样一个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孩子,是不可能坚持下来,并把小提琴艺术发挥到如此淋漓尽致之地步的。

帕尔曼大师指出:不重视整体音乐素质的僵硬的音乐教育,以及不科学的死练,只会让孩子误入歧途。他坚决地主张“独奏家”要先从合奏起步,绝不能关起门来各练各的,要多练室内乐,几个人的小配合,玩到家了,才有可能出好的独奏者。想当初,在朱利亚特音乐学院,加拉米安门下有一大帮天才学生(目前健在的名气最大的小提琴演奏家,多一半是加拉米安的学生),大家每天也得排好阵势练合奏,帕尔曼坐头一把椅子,第二把是韩国女小提琴家郑京和,第三把是另一位以色列小提琴家朱克曼。这三个人,就是四十年代出生的小提琴家中最杰出的三位。

在中国,还有一个颇遭非议的现象,就是所谓“豆腐渣考级”,学琴的小孩儿半年考两级,除了会拉考级那几只曲子,演奏能力和音乐感受能力统统谈不上。考级的结果,除了供家长们之间互相攀比之外,就是少数人能在升学过程中做为“特长生”加上几分。“考级”已经严重异化了。帕尔曼先生对于小提琴教育的观点,值得这些学琴孩子的家长和老师们思考,孩子为什么学音乐?应该先在帕尔曼这面镜子上照一照,再下结论。

帕尔曼艺术简历

1945年8月31日生于以色列的特拉维夫。

4岁罹患小儿麻痹症,终生无法站立行走。

5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同年进入特拉维夫的舒拉米特音乐学校,在校学习8年。

13岁,被选入“以色列天才儿童表演团”到美国演出,获得了奖学金,进入纽约朱利亚特音乐学院师从著名教育大师加拉米安学习。

1963年,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举行首次职业性演出,取得辉煌成功,一举成名。

1964年,参加了自己唯一的一次音乐比赛,获“利文特里特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一名。

1965年以后,在全世界开展广泛旅行演出,与世界上所有的著名交响乐团合作演出过协奏曲,独奏音乐会和室内乐音乐会不计其数,并参与各种类型的音乐活动,如参加爵士乐演奏等。其中包括与斯皮尔伯格合作,在电影《辛德勒名单》中演奏,成为电影音乐之经典。

帕尔曼迄今已获得15项格莱美音乐大奖。

帕尔曼的夫人托比•帕尔曼亦是小提琴家,他们育有5个子女。

[责任编辑:陶颂] 标签:帕尔曼 小提琴 双拐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