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彼得与狼》七十年

2011年07月05日 14:23
来源:凤凰网音乐 作者:韩晓波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很多音乐界的人士没有注意到,今年是交响童话《彼得与狼》问世七十周年。本来,一部音乐作品,即便是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这样伟大的作品,也未必有人会为它的曲谱诞生而搞什么庆祝。但是,《彼得与狼》却做到了。全世界不知有多少家儿童剧院和音乐团体为它的演出而乐此不疲。中国也一样,早在五月份,以这部音乐作品为构架的大型儿音木偶剧在中山音乐堂连演五场,不久以后还将去广州等地巡演。特别是同名动画大片,将于9月23日在伦敦阿尔伯特音乐厅进行全球首映,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作曲大师的童趣之作

《彼得与狼》是伟大的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代表作之一,尽管也许不是最伟大的作品,但肯定是知名度最高的作品。普罗科菲耶夫这个人,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上学的时候,就喊出过“我讨厌一切模仿”这样的名言,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个人的确是个创造型的天才,他的音乐一听就属于那种“鬼点子多”的作品。《彼得与狼》之所以称为“交响童话”,是因为完全以纯器乐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少先队员小彼得如何战胜大灰狼的故事,并在此过程中巧妙地向儿童们普及了交响音乐的欣赏方法,尤其是用不同的乐器塑造了鲜明的音乐形象——用长笛代表小鸟,单簧管代表猫,双簧管代表鸭子,巴松管代表老爷爷,三只圆号代表大灰狼,定音鼓代表猎人的枪声,至于交响乐团的核心——弦乐器,当然是用来表现童话的主角小彼得了。对交响乐有一定了解的人一看这个配器表就会明白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正是充分体现了交响乐队各个声部不同色彩的、很科学很合理的手段。由于作者对这些手段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所以这部作品问世七十年来,一直久演不衰,不仅是作为交响音乐作品经常登上音乐厅的大雅之堂,而且被演绎成芭蕾舞剧、儿音话剧、木偶剧、动画片等几乎所有为孩子们所喜闻乐见的形式,但同时还万变不离其宗——音乐,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是贯穿始终的线索和骨架,连一个音符都没有改变过。

米亚•法罗旁白版

此曲唱片录音很多,最有名的是普列文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的版本,唱片中担任旁白的,是女影星米亚•法罗。米亚•法罗,在《尼罗河上的惨案》中饰演那个疯疯癫癫的女枪手,她当时正是普列文的妻子。与影片中的女杀手形成强烈反差,法罗在现实生活中是个绝对的贤妻良母,普列文的六个子女中有四个是她生的,此外她还收养了两名越南孤儿和一大群宠物。她的贤妻良母的形象,我们可以通过唱片中她讲故事时的娓娓道来充分体会。可惜的是,普列文这个花心老才子,后来还是和她分手了,七十多岁时又娶了当今最红的美女小提琴家安妮-索菲•穆特。

阿巴多的木偶版

这是众多录像版本中最著名的一个。在这里,除少先队员彼得由一位小演员扮演以外,其余的小鸟、鸭子、猫、大灰狼、猎人等,皆是木偶。甚至连指挥家卡拉扬、伯恩斯坦、小泽征尔、祖宾•梅塔,一开始都是以木偶形象出来,等他们为争夺指挥大权而大打出手的时候,一向低调的指挥家阿巴多却渔翁得利,顺利地拿到了指挥棒,走上指挥台。不过,刚刚打出几个拍子,他也变成了木偶。

录像中的情节安排非常有意思,比如有鸭子被大灰狼一口吞掉的镜头,些时镜头一转,转到了大灰狼的肚子里,鸭子在那里一边继续喝着啤酒,一边惊奇地打量着大灰狼肚子里那些五花八门的杂物——都是前苏联时期的遗物,包括斯大林的画像。

这也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录像版,由英国伦敦的皇家芭蕾舞学校的学员们集体出演。所有的动物都由女演员扮演,但小彼得的扮演者不易判断出是男是女。舞蹈动作的设计非常精妙,既能充分表现动物的特点,又与音乐结合得异常紧密,演员们技巧高超,让人看了十分过瘾。

即将问世的动画电影版

设在波兰罗兹市的希玛佛电影工作室,下决心制作一部迄今最好的《彼得与狼》动画片,作为给这部经典作品问世70周年的献礼。

动画拍摄工作从2005年10月开始,计划于今年8月结束。有近100名工作人员参加了动画人物和场景的制作工作。其中面积达172平方米的“森林”是片中最重要的场景。整片“森林”由三百多棵“树”组成,每棵树都是用真正的树枝加工而成的。为了更贴近观众,创作人员将故事背景放到了现代。《彼得与狼》使用的是传统的逐格拍摄法,就是通过逐格拍摄连续放映的方法让一个个角色动起来。画面转换一次为一格,一秒钟动画由25格组成,也就是说,每拍摄一秒钟画面就要给角色转换25个不同的姿势。正因为如此,一个场景最少要拍几个小时,一旦涉及角色较多场景复杂,就要花几天时间才能完成。

[责任编辑:陶颂] 标签:彼得 法罗 罗科菲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