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放”宣传海报
“怒放”是一个很摇滚的名词。它可以是郑钧的一张专辑,可以是汪峰的一首歌,可以是郝舫的一本书,他们都跟摇滚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在,它还是一个演唱会的名字。
一年前,汪峰刚出了他的新专辑《信仰在空中飘扬》的时候,在与他面对面的访谈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他的生活状态:频频的参与同一首歌、被外界认为是“晚会歌手”,外表也越来越像“偶像派”路线的Bono,但心中的摇滚血脉依然奔腾。即使当年从鲍家街单飞,要背负多少的压力,但依然保持音乐上的独立自省——就算沿途有弯路,就当这是曲线救国吧。
汪峰正是“怒放!摇滚英雄演唱会”参演明星们的一个典型。无论是更迭了吉他手的唐朝、早已不是那个主唱的黑豹、发福了的何勇、转型玩电子但一直新专辑难产的张楚,还有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越发地带着禅意、也就越发地远离了摇滚乐外在形式的许巍,甚至是那个内向的、仿佛永远长不大的男孩朴树,他们的身上都存在着这样的共同点:无论外面的世界变化成怎么样,无论自己的处境有何变化,无论自己是否还是外界眼中的摇滚英雄,他们的音乐依然真诚,歌中的世界依然真实可触摸——而这些正是摇滚乐抛离形式外的核心价值。
其实我真的很羡慕你。时代在变,但这么一群摇滚老炮们依然没变。在上世纪90年代,他们是叱咤一时的亚文化代表人物;但在2010年,似乎年轻的一代更喜欢Carsick Cars、Joyside,再或者是后海大鲨鱼、Subs等。年轻的乐队们更加的西化,更加地无负担,更加地听起来不像是中国的乐队。反观这些摇滚先驱们随着年岁的渐增,却让人感觉他们没多少地与时俱进,他们不懂互联网上的营销和口碑传播,不会玩Myspace,不会玩推特或非死不可,他们还是很固执地停留在以往的那种只关注音乐本身的行为习惯,当然这是音乐人的本业,只不过在现在面对着数字音乐蜂拥而至的云试听和P2P下载,大家都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因此,当你听到郑钧新专辑《长安长安》的时候,总会觉得那么地格格不入,而是上个世纪的产物了。
北京各场馆每年都有大小的摇滚演唱会上演,宏观上看,“怒放”也是其中之一,但“怒放”不是随便把几个摇滚明星抓到一起就了事的拼盘演唱会。当然,它庞大的明星阵容会让你瞬间有晕头目眩的感觉,却很容易忽视了他们对于中国摇滚乐发展历程所具有的坐标意义。单纯的怀旧和集体回忆是这么一个主题,看看中国摇滚乐是怎么走过来的确实是一个主题,大家聚在一起扭大吉他失真,热热闹闹地吼几声,过后再恢复平静,这也是一个主题。但我希望“怒放”的意义不仅在于此。在中国摇滚乐短短的二十年里,我们的摇滚明星、经典作品还是太少,而每个音乐人个体的高峰期也太短,在光芒背后总是伴随着许多遗憾;且在互联网时代袭来后,中国摇滚乐明显地断开了两截,80后的乐队们直接师承于美国六七十年代摇滚乐,而非是中国本土的摇滚乐先驱们。这些都是中国摇滚乐存在的问题。尽管我们无法要求一场演唱会能解决什么,但必须要引起大家思考些什么,思考中国摇滚乐从哪来,往哪儿去,在特殊体制内中国摇滚乐是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