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索尼公司宣布将关闭旗下最大的一家CD制造厂。这立马引发了唱片业中的一场轩然大波。
这家位于新泽西Pitman的Sony DADC工厂已有50年历史,现有员工350人。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它便开始生产黑胶唱片销往世界各地,1988年转向CD生产,最繁盛时每月生产量为1800万张。而现在,这家工厂将于3月31日关闭,CD制造业务将被转移至印第安纳州的工厂。当然,你可以说Pitman这儿的设备陈旧,新泽西州的薪酬普遍较高,从运营成本考虑,将其关闭也未尝不可,许多好事者乍眼看成是“Sony宣布关闭旗下CD制造厂”也不是什么大惊小怪的事情。那这件事对于唱片业来说,它的真正意义是如何呢?
对于夕阳日下唱片业来说,它现在就像一个老人——Sorry,我这个比方不是特别的恰当,因为难保它会某天突然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但有一点确切的是,无论音乐是否过时,至少CD这种载体是过时的,它遭受着当年黑胶、卡带同样遭受过的命运。现在这个老人受不住任何的惊吓,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头晕身烫,他就会想着大限将至阿弥陀佛之类。索尼作为一家横跨电子、游戏、金融、娱乐等诸多领域的全球性巨擘,音乐产业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CD市场的萎缩,对于他们来说甚至还比不上农历新年PS3又遭“完美破解”来得震撼。关于索尼唱片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日本资本在美国(哥伦比亚)、欧洲(德国BMG)的收购/合并史,说起来纷繁复杂,时间横跨一个多世纪,我们无需介怀,只需知道它只是索尼旗下的音乐事业部即可。它拥有着MJ、Justin、Britney、Beyonce、Westlife等一众歌手的版权——是的,审视Sony的版权部分,这些都是偏重于娱乐性的歌手、艺人,而Sony正是一个庞大的电子娱乐帝国。
sony创始人盛田昭夫
1979年7月,盛田昭夫把原本用于记者用的小型录音机“Pressman”加以改良,推出了面向青少年的Walkman,创造了风靡全球20年耳机文化,而盛田昭夫亦因此受封英国爵士。但此后索尼在MP3时代完败于苹果。电影方面,索尼在二十年前以创下当时日本最大的海外并购案的魄力,把哥伦比亚三星电影公司并入其中,接下来连年亏损,直到2001年才通过《蜘蛛侠》打了翻身仗;随后继续收购米高梅,成为世界第一大的电影制作公司。而再论及PlayStation击退任天堂、Sega等家用机市场的空前成功、VAIO系列个人电脑热卖、数码相机的领先……Sony的娱乐版图几乎无往不利,只是在液晶技术上不敌夏普而送出了电影影像的霸主地位而已。实际上,在经历了2002年所谓的“索尼震撼”后,公司上下在构思整个娱乐版图时,早已制定了明确了数字化、网络化的基调,关闭造血能力下降的CD制造厂也是计划之中的事情。
正如CEO出井伸之所说的:“无论是PS、WalkMan、电影,我们贩卖的是个人体验,这些都不是维持人类生命的必需品,我们存在的理由是创造人们的欲望,提供一种梦想。”这句话对于整个娱乐行业、当然对于唱片业来说都有醍醐灌顶的功效。正因如此,这几年Sony一直在改革与转型,绝不留恋当初收购苹果失败、而今日乔帮主一揽众山小的眼红。“如果不发展出一个崭新的业务模式,索尼将沦为网络操作者零部件供应商。新的索尼产品应是娱乐、电子和情感的结合。”在这一点上,苹果无疑是最成功的,也是Sony正在不断学习的。虽然现在索尼在音乐方面并未有如影像领域蓝光那般的明显进展,但没有人会怀疑索尼这个帝国的威力。
不懈的革命者:出井伸之
因此,关闭一两家CD制造厂不是世界末日。关于2010年的实际唱片业销售数据尚未出炉,但我们可以参考国际报道市场研究公司Forrester在去年同期发布的消息:2009年全球音乐收入总额为63亿美元,这是十年前(1999年)的一半;其中18.7亿为数字音乐,44.3亿为实体唱片销售,数字音乐约占产业总收入30%。预计到了2014年,音乐产业的总额估计稳定在55亿,数字音乐在其中将增长到整个产业60%。而在那个时候,唱片业的版图会是怎么样子?索尼是否已经通过某种领先技术和产品再度站到了产业的顶端?而CD是否彻底沦为黑胶那样的小众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