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盛中国泄露“天机”:心里装着世界 拉琴才有气场

2011年12月04日 10:57
来源:凤凰网音乐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小提琴名家盛中国

“一天不练自己知,两天不练邻居知,三天不练全世界都知道了!”记者走到本届金钟奖小提琴组评委会副主任、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的酒店房间门口,悠扬的琴声便传至耳畔。盛中国笑着说,即便今时今日他依然每天练琴,“就像体育运动员一样,达到一定高度后,想要保持都要费很大的劲。”1个小时的采访中,盛中国有问必答,对于金钟奖这样的顶级赛事中“高手过招”有何讲究、从尖子选手到职业演奏家的“临门一脚”该怎样踢等“秘诀”,也都倾囊相授。                    本报记者苏蕾/文

金钟印象看到两三个世界级的好苗子

广州日报:金钟十年,您对这一届金钟奖的印象怎样?

盛中国:金钟奖是中国顶级的权威赛事。这一届除了组织工作更加成熟、完善,赛制也更加人性化和科学化。譬如,将选手的年龄要求放宽,结果,一名15岁的孩子就进入了小提琴决赛。其实,学小提琴的孩子如果到了附中还没成气候,以后也成不了气候了。而弦乐四重奏的年龄上限到45岁,也有利于一些职业乐手在工作之余来比赛,对整个乐队的协调性都有促进作用,而协调性正是中国乐队的软肋。

广州日报:这届小提琴组的选手水平如何?

盛中国:有所提高。一方面,过去的选手多侧重技术训练,并不了解音乐的内涵。小提琴很难,以致于有些人一辈子的注意力都放在了两只手上,却忘了技术的最终目的是表达音乐。而这一届,我看到了两三个未来世界级小提琴家的好苗子,他们的名字在若干年后应该会是中国熟悉、世界认知的。另一方面,以往金钟奖小提琴组就是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之争,地方音乐院校的学生都是陪考的,但今年有一名四川音乐学院的选手进入了决赛。

广州日报:听说小提琴组的比赛曲目比很多国际大赛的还难?

盛中国:中国是提琴大国,人才很多,像那个15岁的决赛选手,他拉的帕格尼尼水平相当高。所以,金钟奖要沙里淘金,曲目不仅要和国际接轨,还要和国际顶级大赛接轨。

比赛诀窍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

广州日报:金钟奖决赛阶段堪称高手过招,在水平相差不远的情况下,如何脱颖而出?

盛中国:首先要摆正心态,音乐比赛有很多偶然性,一半水平还要加上一半运气。应该把音乐当作神圣的事业,而比赛只是一段经历。

高手过招当然也有一些经验和技巧。首先,比赛最忌讳功利,想太多反而发挥不出来。

其次,不要太疲劳,昨天决赛的第三个选手,下午和乐时拼命释放、表足了情,结果晚上反而没感觉了。俗话说,艺高人胆大,我还想加一句:胆大艺更高。准备充足才能发挥出来。

再次,亲和力会让评委产生好感,大家买票是听音乐也要看人的;甚至鞠躬都有讲究,弯腰速度要慢,是对评委,起身速度要快,是对自己。当然,最重要是对音乐有感受力,这样才能变成感染力传递给观众。

演奏时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也要注意,一副无动于衷的面孔怎能让别人感动?此外,小提琴由钢琴伴奏和乐队伴奏是不一样的,在乐队面前要“浓妆”,表情动作可以夸张点,但速度不能快,快了就没分量了,容易被乐队湮没。所以,声音的轮廓一定要清晰才能蹿出来。

更上层楼发挥小提琴魅力要从理解作品着手

广州日报:人们称小提琴为“乐器皇后”,如何才能把“皇后”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盛中国:说它是“皇后”,因为小提琴的表现力很丰富。小提琴很人性,例如《梁祝》就是用它的高音模拟祝英台、用低音模拟梁山伯进行对话。在演奏达到一定水准后,要充分发挥它的各种特质,还是要从理解作品着手。凭感觉拉琴是在燃烧天才的火焰,烧完就没了,而理解作品,了解其来龙去脉、作曲家的经历和创作背景,则是做学问、下苦功。

广州日报:金钟奖拿奖到成为优秀演奏家,可能就差“临门一脚”,您认为这一脚应该怎么踢?

盛中国:艺术人才就像堆沙堆,阅历多少、修养高下,可能决定最终一个人走到什么位置。我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新闻,心里装着世界,拉琴才有气场。其次,要扩大知识面,关心人类和世界。我买双袜子可能跑几家店还还价,但我捐100万元却不眨一下眼睛,如果对弱势群体没有同情,音乐就是作假。再次,独奏家要准备好过非人的生活,我曾试过下午和晚上各一场独奏音乐会,演完回到家感觉整个人就剩一个空壳了——音乐家其实就是在孤独中酿造美好情感。

金钟奖声乐部分赛事结束

选手水准大大提高

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部分赛事前晚全部结束。美声组、民族组决赛中竞争异常激烈,两个名次之间的分数差距往往在零点零几分之间。声乐比赛结束后,本报记者对廖昌永、阎维文等评委进行了专访。评委们一致认为,本届选手水准相比往届大大提高。

民族组评委会副主任阎维文:有进步,不玩高音用心唱作品

广州日报:相比往届,你觉得今年选手们的总体表现怎么样?

阎维文:我非常高兴,很多选手来过多次金钟奖,经过这些年的比赛,他们的整体水平有很大提高。

今年半决赛的曲目增加了古曲。从规定曲目到民歌、古曲或戏剧风格的歌曲,今年对选手的要求并不是唱一首歌那么单一,而是要很全面地掌握民族歌曲的方方面面。有选手在把控能力和风格上更强一些,但所有选手在完成不同风格的曲目上都做得不错。

作为男高音,我很高兴看到很多男选手在飞快地进步。有段时间,大家都在强调作品的高音在哪里,难度在哪里。完成一首歌时总是把所有精力放到最后面的高音,但整个作品却显得不完整。这一次金钟奖,几乎每个歌手都不是在玩命地喊高音,而是在尽自己的力量唱作品。

广州日报:今年的选手在感情表达和作品处理上表现怎么样?

阎维文:好多了。不管是男选手、女选手,不光有了很好的基本功,也懂得在舞台上表达歌曲的内容。我跟很多选手说,一定要用心去唱歌,把你自己打动了,才可能打动别人。

广州日报:在舞台经验方面,选手的表现怎样?

阎维文:说实话,我们几个评委在他们现在这个年龄的时候,舞台经验远远不如当今的选手。他们的演唱能力和完成作品的难度,比我们那个时候的比赛难多了。这是正常的,整个社会都进步了,对所有东西的要求自然也更高了。

美声组评委会主任廖昌永:有欠缺,舞台经验基础教育尚不足

广州日报:这次比赛在进步很大之外,选手还存在着一些什么样的问题?

廖昌永:问题当然有,但我们不能完全用职业演员的标准来要求他们。他们还很年轻,要学习的还很多。音乐教育还是要在基础上下工夫,比如语言、音准、节奏、风格啊等等要多花一些时间和工夫。

另外,希望年轻选手能多些上舞台,你在舞台上演过,心里就有数,在人物性格上、语气上、举止动作上就能够准确些,手势动作就不会像跳芭蕾一样了。

广州日报:对于选手有些什么建议?

廖昌永:大部分参赛选手都是在校生或刚毕业的年轻艺术家,在舞台经验上有些欠缺。选手动作舒展开来,对演唱有帮助,在舞台上很好看,也帮助歌手和观众的交流,这些都需要歌手用时间去磨炼。另外,还需要了解整个歌剧的背景,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的故事,其音乐风格不一样,宣叙调的唱法不一样,服饰、礼仪也不一样。法国、德奥、意大利不同国家的作品因为语言不一样,音乐风格也不一样,在语言上也要多花工夫。

广州日报:有评委建议说,在评奖方面男女分开,你怎么看?

廖昌永:从评奖来说,这是个不错的建议。可能女生在心智方面比男生成熟得要早一些,所以去年、今年的美声前五名都是四女一男,在选拔男歌手上就不一定那么有利。      (王振国)

金钟奖弦乐四重奏决赛完结

评委肯定金钟作用广州观众受表扬

11月30日、12月1日,连续两晚、六组选手的精彩比赛,决出了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弦乐四重奏的冠亚军。在谈到冠军弦之风云弦乐四重奏组的表演时,评委会主任、上海歌剧院院长张国勇教授说了5个字,“有灵气!天才!”

本届金钟奖首次将弦乐四重奏纳入比赛。张国勇评价道:“交响乐在中国刚刚起步,在广州这几年,应该说是走在全国前列了。弦乐四重奏本身比较冷僻,有人可能会觉得它疏远。我觉得评委不应该去太介意。我们要有一个包容的态度,万事开头难,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

而谈到广州的观众,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苏贞大加赞赏,“弦乐四重奏是四个智者的对话,需要观众去思考。广州的观众们做得很好,实在是太棒了。”

代表中国室内乐最高水平

张国勇:“四重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比独奏、乐队都要难。一个萝卜一个坑,有任何闪失,都会听得非常清楚。这次参加比赛、进入决赛的选手,我觉得整体水平非常高,大多数组别都准备得非常充分,应该说他们体现了现在国内室内乐的最高水平。”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王振山:“这次不是在听比赛,而是在听演奏会。选手们的合作很和谐。只是,作为四重奏的评委,我建议以后要选择好的乐器。”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俞明青:“这次比赛,让我看到我国大提琴事业进步很大,选手们在舞台上的配合度非常好。”

中国台湾小提琴家薛志璋:“弦乐四重奏是要找到四个人对音乐一个一致的看法,对音乐的态度,这比台上的技巧来得更加重要。从这次的比赛可以看出,我们无论是个大院校,还是乐团,对于重奏中合作的部分越来越重视了。”(范协洪)

[责任编辑:陶颂] 标签:盛中国 拉琴 钟奖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