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张谦:我的拉洋片自成一派(图)

2012年04月10日 03:01
来源:北京晨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千人走路,一人领头,哪位做个人中领袖,将中状元。”地坛庙会上,最热闹的,当数张谦这一摊儿,可惜颇有点叫好不叫座的意思,敲锣打鼓唱了一阵,鲜有观众坐下来看他的拉洋片。不知是被每人20元的价格吓退了,还是凑热闹的人多,感兴趣的人少。

过了很久,一位母亲招呼孩子过来看,年过花甲的张谦又立刻精神地唱起来,唱到激动处,手脚并用,五官夸张,全身部位协调配合,全场观众形同身受,随着剧情,或哭、或怒、或悲、或笑,表情同一。

拉洋片800年历史系讹传

拉洋片又叫“西洋镜”、“看洋画”、“八大片”, 它用一木制箱展示,分上下两层,下层的正前面有四个或八个圆形孔,孔中嵌放大镜。传统的拉洋片,箱内装有八张以历史、民间故事为题材的画面。我请人将洋片制作成3D画面,拉洋片虽被列入“非遗文化”,但只有创新才能让这门艺术重新焕发生机。

关于洋片的由来,史书上没有记载,现在很多人为了显示其历史悠久,讹传它有800年历史。传说西域某国进贡给皇帝一位绝色美女,皇帝对她极其宠爱,但美女因思念家乡,终日愁眉紧锁,难见一笑。皇帝只好命令大臣们想办法,袁天罡、李淳风二人让到过西域的人将那里的风土人情画在两三尺长的八张画片上,装在一个木箱里,箱子前挖一个圆孔,孔上镶嵌从西洋进口的凸透镜,让美女观看,画匠为她不停地转换图片,并演唱图片内容,美女看到故乡的山水,顿时解了思乡之情,皇帝见她有了笑容,很高兴,封袁李二人为护国军师。后来这种箱中看景的艺术逐渐流传到民间。

不过,传说归传说,从凸透镜引进中国的历史来看,拉洋片最早不过元代。

大观园里“偷艺”

我是个农民,但从小爱好文艺。16岁参加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吹拉弹唱都是那时学会的,47岁才开始真正学演拉洋片。

6岁时,我在村里偶然看到拉洋片表演,觉得这个好玩儿,后来每每听说在大观园有表演,我就赶过去看。“文革”期间,拉洋片消失,再次看到是在《光彩》杂志上,介绍老北京的三百六十行,其中就有这行。

1996年初冬,我和同乡张凤永到大观园看拉洋片,看完后我突然有个新想法自己操办个拉洋片的摊子。我跟老艺人聊天,说我爸爸干这个的,其实我爸爸不是干这行的,我这是为了套近乎。

老艺人说,你想干这个倒是行,但成本不小,画片一张得200块,八大片加外片就是1800,打这个箱子得10000多块钱,八个圆孔安置焦距调好的镜片,每个400至500块,整个下来需要2万多。这可让我犯了难,我怎么也拿不出来这笔钱。

第二次再去的时候,我带了一个村里做木匠活的,暗自记下道具的结构尺寸,回来后花半个月,自己做出来了。

2小时挣了一个月的工资

之后我每天对着镜子练,拉洋片就是动作、唱腔和洋片的结合,自己觉得好玩儿了,才能给别人看。

第一次公开演出是在密云山顶公园景区,有个全国规模的滑翔伞比赛,各商家交10元占地费即可进场,还有很多明星大腕来助阵,我在两棵树中间支起摊,锣鼓一敲、快板一响,周围竟围满了人,我没想到拉洋片会这么受欢迎。

当时每个人收两元钱,演一场就能收八元,10点多开始演出,到12点就赚了90多块钱,两个小时没断线,这相当于我给人做瓦匠活一个月的收入。

冬天冷,不方便演出,加之我在北京没有名号,知名度一直上不去,1998年,我在岳父的帮助下,开始在成都演出,2001年才回到北京。

为演出蹬了100公里三轮

2002年,北京市民间艺术家协会邀请我参加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的春节庙会演出,我说行,保证准时到达,那会没想太多。

演出定于大年初一开始,预订出租车时,没有一个司机搭理我,谁大年三十晚上出车呀。

机会难得,但没有车就不能拉道具,最后我决定骑三轮进城。三十晚上六点多,吃完年夜饭,我就出发了。这三轮车,是我从县里废品收购站花25块钱买的,那一宿也仗着我的精神感动了天地,它没出毛病。路上累,我就数路两边的石墩,每100米有一个,还数这100米瞪了多少圈,再累就唱几句京剧、河北梆子。

从密云县城到劳动人民文化宫大约有100公里,那一晚,我骑了11个小时。凌晨五点,骑到东直门,腿都不是自己的了,下来推一阵骑一阵。五点半到了,没开门,我就靠门边眯一会。九点钟庙会开始,一演出我又来了精神。

半路出家无师自通

我没拜过师,属于“半路出家”。进城后,“小金牙”罗沛霖的外甥看了我的演出说,“您不用拜师,完全可以自成一派”,他的话给我很大鼓励。

拉洋片的唱段是将北京琴书、京韵大鼓、评剧、河北梆子中的精华综合而成的,我在传统拉洋片的基础上又有创新。道具上,我把箱子从原来的70多公斤改为现在的30多公斤,方便携带。从前的拉洋片,观众通过凸透镜看到的只是一幅画片,立体感差,为了突出立体感,我把人物从画片中挖下来,粘贴在透明纸上,加装背景,人物在背景上不断变化,这样观众通过凸透镜看到的就是两个层次,然后逐次叠加,使得画面层次更丰富,透视效果更强烈。

演出上,除具备“天桥八怪”之一大金牙的“压点”(气派好、台风好)、“碟子正”(口齿伶俐)、“夯头好”(嗓子好)、“发托卖像好”(脸上表情好)、“活儿宽”(会的段子多)、“活全”(会编曲段做画片)这六大技能外,我对唱腔进行了改革,采用快节奏,西河调、四平调、京韵腔,并配以节子板,加强节奏感,烘托气氛。还将传统的一套8张画片改为12张,有利于增加演出时间,丰富了情节。

晨报记者 王文韦 文并摄

标签:洋片 张谦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