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这首歌,影响了一代人

2012年08月18日 14:42
来源:百度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捷克版的《Hey Jude》,是捷克流行乐史上空前的畅销曲

捷克版的《Hey Jude》,是捷克流行乐史上空前的畅销曲

1969年,玛尔塔在一片瓦砾废墟中,身着军装,颈戴子弹做项链,怀抱一个全身刺针、血迹斑斑的布娃娃

1989年,玛尔塔在布拉格的瓦茨拉夫广场上

1989年,玛尔塔在布拉格的瓦茨拉夫广场上

1974年,玛尔塔再婚。哈维尔夫妇(左两人)出席婚礼

1974年,玛尔塔再婚。哈维尔夫妇(左两人)出席婚礼

这是摄影师Annie Liebovitz为列侬和小野洋子拍摄的著名照片。在拍摄完这张照片的当天,列侬被枪杀

1972年2月5日,列侬和小野洋子在纽约第五大道的示威上进行演唱

1972年2月5日,列侬和小野洋子在纽约第五大道的示威上进行演唱

玛尔塔在约翰·列侬的照片上签名

玛尔塔在约翰·列侬的照片上签名

1967年7月22日,希腊雅典,《hey jude》的作者麦卡特尼在机场牵着列侬的儿子朱利安

羊城晚报记者 朱绍杰 实习生 陈淑华

1968年,麦卡特尼在车里写下的《Hey Jude》,全球销量超过了八百万张;

这首歌,曾使列侬被美国政府视为“国家敌人”,也曾成为东欧政治变革的符号;

而今天,这首歌仍是英国人的集体回忆,是女王登基60年庆和伦敦奥运会的压轴之曲……

1《Hey Jude》产生,全球销量超过八百万张

1968年7月29日,披头士在录音棚里为新唱片的封面而发生争执。一边是列侬写的《革命》,另一边是麦卡特尼的《Hey Jude》。最后列侬作出了让步。

而有一种说法称,列侬在麦卡特尼的歌词中读到更多普世价值。对于披头士来说,自己的苹果公司创设伊始,《Hey Jude》就作为第一支单曲进入市场。

在让人眼花缭乱的开幕式上,可以看到英国有太多大牌乐队,其中披头士乐队无疑是国宝级。他们是上世纪60年代最著名、也是最成功的摇滚乐队,掀起了继猫王以后的摇滚乐第二次高潮。

麦卡特尼1968年为约翰·列侬和前妻辛西娅的儿子朱利安写下这首歌。当时列侬开始和小野洋子同居,与辛西娅的婚姻很难继续向前,麦卡特尼担心父母的婚姻变化会对孩子造成心理阴影,有感于此在车里写下了这首传世经典。

20年后,朱利安才知道这首歌是麦卡特尼叔叔为自己而作。

这首歌虽然它比一般的单曲长了两倍,但还是广受欢迎,并且很快就成了英国和荷兰的排行榜冠军。短短两个星期后就出人意料地售出了两百万张,而且在美国流行音乐榜首位置上停留了9个星期。

《Hey Jude》在全球的销量超过了八百万张。这是披头士后期在商业上一个夺目的亮点。

21968年,列侬被尼克松政府视为“国家的敌人”

《Hey Jude》面世的1968年,既是披头士乐队发生重要转折的一年,也是整个世界躁动不安的一年。也正是在这柔声轻慢歌声里,披头士保留了自己对时代的看法,也试图安抚和激励着那些躁动不安的年轻人。

1968年,革命的风暴在西方社会的各个角落酝酿,并在从英伦彼岸的巴黎达到高潮。这年的3月,英国青年们在美国大使馆前反对越战,并发生格罗夫纳广场暴动。

示威行动最终演变为一场严重冲突,民众用石块攻击警方,警察则在烟幕弹中痛殴民众。滚石乐队核心人物米克·贾格尔身在其中。在往广场中心扔完石头后,仍觉未能发泄心中的心血澎湃。

巴黎的五月风暴再次激发他,“他们几乎要推翻了法国政府……但是相对的,伦敦却非常安静”。他以狂飙的姿态写下《街头斗士》。“在每个角落,我都听见了游行的沸腾声音。因为夏天已经来了,而这是在街头战斗的时刻”,他在歌词中写道。

而另一支英国巨星乐队却表达出不一样的声音。1968年8月,披头士在《Hey Jude》同张唱片中,发行列侬写下的歌曲《革命》,来质疑学生革命。

此举却招来了新左派的批评,当时的一本英国左翼刊物发文《给约翰·列侬的信》批评《革命》一曲。

“在你所期待的那种充满爱的社会出现前,这个体制必须被改变”,在信末,它这样写道:“看看我们的社会,然后你扪心自问,为何会如此?然后你应该加入我们。”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列侬亲自写了一篇文章回应:“你们自以为懂什么?我不只反对体制,我也反对你们。我知道我反对什么:狭隘的心、贫富差距。”

他在文中强调内心改革,而非通过社会革命改变不公体制,“我告诉你这世界有什么问题,是人本身!除非改变你们的,和我们的头脑,否则是不可能改变世界的。”

在学者张铁志看来,这场新左派与嬉皮的辩论未必真的互斥。他指出,一年之后,真正转变为新左派的,是当时被批评为保守的列侬,而不是在街头扔石头的米克·贾格尔。

前者投身到了最前线的反战运动之中,而后者只是扮演着革命者的身份,借此从穷小子摇身一变成了富老头。

多年后,那位写公开信批评列侬的作者约翰·霍伊兰也承认:“回头来看,当年是荒谬的,因为米克·贾格尔只是想扮演一下革命者的形象而已。”

“文化的力量往往会超过当初创作者的原意。”张铁志指出,两支乐队所激起的声响比他们想象的更为剧烈,结果是,《街头斗士》被BBC禁播,列侬被尼克松政府视为“国家的敌人”。

3“布拉格之春”和玛尔塔的捷克版《Hey Jude》

当摇滚乐在西方世界担负起反抗先锋的同时,面世仅一个月的《Hey Jude》也在柏林墙的另一头为人们所传唱,也改变了一个名叫玛尔塔·库碧索娃的女孩的人生轨迹。

玛尔塔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在高中毕业后,为了得到报考大学的推荐信,她在冬天室温也超过四十摄氏度的玻璃厂义务劳动三年,但最终却愿望落空。

为谋生计,她报考了一个乡下小剧团,成了一名演员兼歌手。1968年1月,杜布切克担任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第一书记,实行改革,开启“布拉格之春”,文化领域也随之解冻。

在偶然的机会下,玛尔塔被当时新兴的唱片公司相中,以一曲呼唤和平的《玛尔塔的祈祷》迅速蹿红,成为捷克流行乐坛的领军人物、家喻户晓的大歌星。

同时,她也迎来第一段婚姻。杨·南曼奇是一位电影导演,从学生时代起就开始进行反体制的艺术创作。他对玛尔塔的演艺事业影响巨大。婚后,玛尔塔开始演唱一些含义深刻的歌曲。

而在两人的婚礼上,来了众多文艺界的朋友,其中包括当时还只是剧作家哈维尔。然而,好景不长。8月20日深夜,华约部队入侵捷克,从天而降的苏联坦克在布拉格街头巷尾横冲直撞。倾城而出抗议的布拉格市民向坦克扔石头、手帕,遭到苏军枪击。

不但西方社会普遍谴责苏联出兵捷克;而且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包括中国、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都明确反对。

而此时,布拉格广播电台成了坚守民族尊严和言论自由最后的阵地。在电波中,人们收听到杜布切克下台的消息、对苏军暴行的谴责,还有和那一曲萌发自“春天”的《玛尔塔的祈祷》。

就在这一个个枪声与歌声并奏的夜晚,玛尔塔开始了从一个流行歌手到自由斗士的人生转变。而玛尔塔的丈夫用录像机拍下了苏军的暴行,带去了奥地利。

随着苏联方面指定的亲苏政府上台,玛尔塔和一众文艺工作者不得不作出选择:流亡国外,或留下来服从当局。然而,玛尔塔选择了第三条道路。

她决定在第一张个人专辑中加入一首抒情曲,时值披头士的《Hey Jude》面世不久,正当大热。于是他们决定重新为曲子填词,借以传达不屈抗争的信念。

玛尔塔与友人兹德涅克共同执笔的捷克歌词,将“Jude”改成了捷克少女的形象,歌词被设计成了两个少女间的对话,希望揭示世界和人生的两面性,鼓励“Jude”正视黑暗,保持勇气。

“人生很美好,有时候却很残酷”,歌词这样写道。这是捷克人才能心领神会的暗号。而在同张唱片中发行的《妈妈》一曲中,他们为之录制了视频短片。片中,玛尔塔在一片瓦砾废墟中,身着军装,颈戴子弹做项链,怀抱一个全身刺针、血迹斑斑的布娃娃。

《Hey Jude》热销60万张,成为捷克流行乐历史上空前的畅销曲。此后,《Hey Jude》成为“布拉格之春”的集体回忆,激励着坚持抗争的人们。

如此孤注一掷,为她揭开了漫长的受难岁月。很快,玛尔塔受到审问,审问紧紧围绕着《Hey Jude》歌词的含义。对此,玛尔塔给当局的回应是:“你也是识字的人,你读到了什么就意味着什么。”

最终,当局用一张色情照片诬陷玛尔塔,并禁止其所有唱片、一切演出活动,将她永远逐出音乐界。丈夫的导演工作也丢了,家庭一下子陷入窘境。

为了维持生计,玛尔塔打零工糊纸袋,丈夫却因无法忍受选择了流亡,两人离婚。其间,玛尔塔怀孕但不得不流产。

正如“布拉格之春”激起的涟漪最终归于平静,玛尔塔也在第二段婚姻中过上了一段平静的日子。新的丈夫杨·莫拉维斯的父亲是一位当局的重要人物,这使得玛尔塔谋得一份打字员的工作,并有了女儿。

4《Hey Jude》俨然成为东欧政治变革的重要符号

无论是整个社会,还是玛尔塔的个人生活,这份压抑的平静在“布拉格之春”十年后,被那位当年婚礼上的朋友打破,当年的剧作家哈维尔,如今已是民主运动的领袖。

哈维尔与玛尔塔的私交甚笃,除了见证玛尔塔的婚礼外,哈维尔曾在玛尔塔早期的音乐视频短片里客串龙套,更是玛尔塔女儿凯瑟琳的教父。

1979年,哈维尔要求政府开放学术与文艺自由、遵守国际人权宣言,而迎来最长时间的一次入狱,刑期五年。其间,他的助手按照哈维尔的要求,找到了玛尔塔,希望她代理哈维尔的工作,成为新的领袖人物。

在安稳与抗争这看似两难的选择之间,玛尔塔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这一次,这位已经37岁的母亲在再次面对秘密警察时,学会了不再那么横冲直撞。

跟踪,上门,传讯,审问,窃听,一切行动都被记录在案,数十次遭逮捕和审讯,但她坚决不在任何文件上签字。“这样他们对我的审讯就一直是无效的。”她说。

1984年,哈维尔出狱。为了渐渐长大的女儿着想,43岁的玛尔塔选择了退出。“她清楚,社会变革的主力永远是年轻人”,日本人在为之拍摄的纪录片中因此褒扬她“在最艰难的时刻,播下自由的火种,而在自由的脚步临近时,选择了功成身退”。

1989年11月17日,柏林墙一夜倒塌。柏林发生的变革很快蔓延到了布拉格。而这一次,玛尔塔在街头看到的是来自东德的私人汽车,而不是苏联坦克。

应新任共和国总统哈维尔的邀请,她在沉默了20年后,再次面对上百万民众,演唱成名曲《玛尔塔的祈祷》与《Hey Jude》。自此后,激励着一代人追求信念的《Hey Jude》,俨然成为东欧政治变革的重要符号。

在根据米兰·昆德拉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一片中,女主人公在广场上摄影的场面,背景音乐就是这首歌。

1990年1月,当西方人来到重新对世界开放的布拉格时,为在大街小巷传来的《Hey Jude》而感到困惑,其中的沉重与喜悦只有布拉格的人们才能明白。

5英女王登基60年和奥运开幕式,压轴仍是《Hey Jude》

披头士的经纪人曾标榜他们的音乐是“为社会重疴准备镇痛剂的医生”。《Hey Jude》发表之后,披头士因内部矛盾解散。10年之后,其中的核心人物约翰·列侬被枪杀。

《Hey Jude》却没有因此而被岁月所淘洗掉。在2001年, 《Hey Jude》被选入全国唱片艺术与科学学院格莱美名人堂。在2004年及其后2010年,《滚石》杂志评选的“500年最伟大的歌曲”它的排名在披头士的歌曲名单上是最高的。

2009年,百代唱片再次向零售店发送了500万张重新灌录的披头士CD唱片,以期这支曾经帮助界定什么是摇滚乐专辑的乐队,能在当今这个单曲下载的年代,阻挡唱片模式的衰落。其中《Hey Jude》更是以单独销售的模式面向市场。

在英国,《Hey Jude》也是人们重要的集体回忆。每逢重大节庆活动,《Hey Jude》几乎成为主办方必备压轴合唱节目。2002年,英女王登基50年庆典上,官方举办流行巨星演唱会就以 《Hey Jude》合唱结束。

而在伦敦奥运开幕的前不久,英国举办英女王登基60年上,保罗·麦卡特尼也现场演唱自己这首传世经典。

8月4日,伦敦奥运开幕,年已70的保罗·麦卡特尼再次登上舞台,引领在场八万观众合唱《Hey Jude》。有趣的是,这成了开幕式上唯一让很多英国人抱怨的。

而在此前的彩排中,已有年轻人对选择这首曾经激励一代年轻人的老歌有所不满,“他确实是个传奇,但看看他上个月的表演吧,他已经老了。很多年轻人都不熟悉披头士,麦卡特尼的表演很闷,难道这就是我们能找到的最好的歌手了吗?”22岁的西莉亚说,“为什么总是要让一些老掉牙的艺人来代表整个英国的音乐呢?”

最后,她还是举了和披头士同时代的乐队,“我们有那么多有才华的艺人,比如阿黛儿、滚石乐队等。”

朱绍杰、陈淑华

标签:玛尔塔 Jude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